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时代。

即使在中国的四线城市,付款时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。双十一前夕,家庭微信群里不断刷着天猫“盖楼”的活动内容,随着这一波互联网公司的集体下沉,补贴惠及到了老家的那部分人群,北上广的白领开始向七大姑学习如何用拼多多领取免费的水果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,不再有增量,需要更关注存量。也就是说,中国已经到了几乎人人都是互联网用户的程度了。

互联网江湖,日本缺席

在互联网女皇发布的2018年报告中,世界排名前20的科技巨头企业,已经完全被中美两国垄断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从2017年末,就有机构公布了全球220家独角兽公司名单,它们分布在全球22个国家,估值之和超过7600亿美元。

在这220家独角兽公司中,中美两国的独角兽公司占到总数的75.3%,一共168家。除此之外,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有一些公司上榜。

但在其中,只有1家日本企业上榜。它是位于东京的C2C二手市场平台,叫做Mercari,估值刚刚超过10亿美金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最新一季的日本剧集《深夜食堂》近期已经播出了,里面有一个幽默的片段:一个中国人来到深夜食堂吃饭,要走的时候很自然地掏出手机对着店主说,你扫我我扫你?日本店主一脸懵。

其实二维码这项技术发明于日本。

早在1994年,日本DENSO WAVE研发出QR Code,译为“快速反应”,也就是后来的二维码。不仅如此,全世界第一张3G商用牌照也是在日本诞生的。

在2000年前后,日本的互联网一直处于世界先列。当年帮腾讯赚得盆满钵满的QQ秀就是效仿日本企业的商业模式。

日本社会和互联网天然不兼容

在这波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可以说连车都没上去。

在日本国民日常使用中,几乎没什么本土互联网产物。电商被亚马逊霸占,社交被Facebook、Twitter和Line三分天下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一切商业都是取决于人口结构。我国人口众多,几乎具备把一切生意做大的基础,而反观日本,不但人少,最重要的是老龄化严重。

从日本2016年官方公布的数据中看,老年人占到了日本社会总人口的27%。正因如此,日本企业在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都要更关注到老年群体。

然而全世界的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,守旧。这就致使标新立异的互联网天然和这部分人难以融合。

相反,正因为有如此大比例的老年消费群体,日本的线下服务一直保持着高水准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日本表面上看是互联网不发达,实际背后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氛围。

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中,几乎都是在近20年内诞生的。尤其是在近5-10年,互联网企业呈井喷式发展,一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速度可以快到几个月。

但在日本,创业真的不是什么好事。一位80多岁的日本老人说,在日本,男人如果创业的话,连女朋友都找不到。

这和日本自身的文化关系很大。

曾经听意大利人讲过一个笑话:意大利为了避免行人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无聊,特意在指示灯的柱子上安放了一些小游戏,游戏都是对抗性的,由马路两边等车的人互为对手。结果有一天,一个日本人在等绿灯的时候和对面玩起了游戏,不巧,输了,此时日本人愤懑难平,于是放弃了过马路,就在路边玩了一天的小游戏……

这当然是编的故事,听听就好。不过日本文化中确实对于荣耀和羞耻看得相当重要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日本人对于体面的需求是刻画在文化基因里的,这也就意味着,整个社会对于失败的宽容度非常低。

正是因为这样,有的年轻人才宁可在家选择当宅男,几年不出门,也不愿意自己去尝试做做小生意创业。

在日本,创业失败基本就等同于自断后路,即便再去找工作,企业也会因为你创业失败的经历而低看你。这和在中国十分不同,在我国,如果你创业失败,把这段经历写进简历里也是个不错的筹码。

最后一点,日本的阶层固化。

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日本的财团就和政府相互支持,走上了经济垄断的道路。从2019年的财富500强名单中看,日本上榜企业有52家,他们贡献了日本64%的GDP,而这其中,有40多家都来自于日本的六大财团。

他们以传统的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主,并不希望主动去触碰互联网。毕竟在老事物上活得已经足够舒适,为什么要主动接触风险呢。

这也就致使日本年轻人更加不敢轻易尝试互联网创业,不只难以得到本土巨头的支持,而且如果真的有起色,也难保不会被财团打压。

日企三大法宝

日本的文化很神奇,在日本即使你当上了CEO也不会比一般的打工者工资高多少,顶多是几倍。但这在国内,几百倍的差距都是有的。

针对这种现象,日本的网友说这是文化中对于公平的体现。可高价值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,哪里公平了。

看看日企为了公平和稳定想出的三大法宝。

第一,终身雇佣制。

员工一旦进入企业,可以一直干到退休。旨在让你不必担心失业,踏踏实实工作就好了。

日本也曾经尝试过西方的用人方式,定KPI、人员定期流动什么的,但在日本的实行效果并不好。这样的用人方式当然很良心,只是这又无限拉低了日本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,长远看不见得是什么好事。

互联网浪潮中,日本颗粒无收

第二,年功序列制工资。

员工的工资每年按比例提高。确实看起来更诱人了,但弊端也一样明显,年功序列制工资就是默认了年龄的增长等同于工作能力的增长,日本的应届毕业生在5-10年的时间里不会因为能力高低,而产生明显的薪水差异。

第三,企业内工会制。

日本的工会是按照企业为单位成立的。科长以上成员不是工会成员,其余人入职即自动成为工会成员。

工会代表劳方,每年都会有“春斗”,即工会和企业之间就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会进行磋商。工会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润滑剂,可以平衡双方诉求。

从日本企业的这三件法宝中,就可以看出日企的管理模式是很有“保障”色彩的。

他们希望员工加入公司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,一心好好工作即可。也许这和日本文化天然贴合,但反过来想,这也相当于人为创造了温室,让年轻人们更缺乏斗志。

日本近几年经济状况并不好,所以企业取消终身雇佣制的趋势在慢慢扩大。没有了这个基础,后两件保障也会自动取消。

其实说白了,制度都是企业定的,真到危难时期了,终归还是刀俎和鱼肉。

只是日本年轻人显然不比我们,温室住惯了冷不丁扔进雪地,冻死都是有可能的。

目前来看,日本还是没有在互联网时代上车的意思,但我认为,是否拥抱科技并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现在5G已经逐步到来了,日本可能也快到补票的时候了。

本文来自网络,本文观点不代表知日本立场,知日本仅提供信息展示。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
知日知日
上一篇 12月20日 09:13
下一篇 12月23日 09:26

猜你喜欢